了解當地文化是出境游必要準備
文化差異是旅游的原動力,試想,如果各地的風土都是一模一樣,那么我們又怎么有興趣要去看看這個世界呢?
“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是西安旅行達人趙熠在路途中堅守的原則。“提前做一些功課一定是必要的,比如當地的歷史、風俗、信仰。”他告訴記者,不久前自己剛前往伊朗旅行,出行前,自己就閱讀了大量關于伊朗古代波斯文明以及伊朗國民信仰的書籍,“宗教禁忌讓伊朗顯得神秘又難以接觸,通過前期的調查,我了解到這個國家90%以上的人信奉什葉派教義,除了星期五以及每天規定的祈禱時間外,清真寺幾乎都對外開放參觀,哪怕是在最保守的馬什哈德圣陵這樣的宗教圣地,也會接納非穆斯林的參觀者。遇到當地人禱告時,我從不打擾,在清真寺拍照片也一定會征得同意,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伊朗人對外國游客是十分友好且樂于助人的。”他告訴記者,提前做好功課也能夠幫助旅行者和當地人交流,“這樣才不辜負一次出行。”
行前教育非常重要 文明旅游寫入合同
市旅游局辦公室副主任展小麗介紹說:“西安市從去年起就全面開展了文明旅游的宣傳活動,面向全市旅游從業人員及游客,開展西安‘十不’行為規范宣傳活動。要求全市各旅行社要將‘文明旅游’寫入旅游合同,提醒游客在出境旅游、出國旅游時應該遵守旅游地國家的法律和風俗習慣,也讓‘文明旅游’更具約束力。”
在西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辦理護照、簽證時,市民也會收到一份“文明出境游”叮囑,出入境管理處還將做好出入境管理的備案工作,對在境外行為不端、損害國家形象的人員,再次申請出境時,將從嚴審批。
在陜西海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出境團隊游領隊的于世春告訴記者,今年5月,國家旅游局下發的《旅行社行前說明服務規范》和《導游領隊引導文明旅游規范》兩項旅游業行業標準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對嚴重違背社會公德、違反法律規范、影響惡劣、后果嚴重的游客,不聽勸阻、不能制止的,導游領隊可根據旅行社的指示,代表旅行社與其解除旅游合同,并可向旅游主管部門報告,經核實后納入《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當然解除合同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這樣的規定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勸游客。”
舊習慣可有新辦法 游客素質正在逐步改觀
有多年帶隊經驗的中國康輝西安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馬宏偉表示,旅游素質的提高是個相互教化的過程,需要時間和過程。這兩年,西安出境游客的表現已經好了很多。他說:“一些國家地方,比如香港、新加坡,對于不文明行為的處罰力度很大,地鐵里隨意吐痰罰款的上限是5000港幣,一開始,我們重點向游客宣講的是懲處力度,大家由于擔心被罰款而很小心。但這兩年宣講側重不文明行為的不良影響,大家行為謹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為隨地吐痰不對,而不是害怕罰款。”這個細微的差別,很多帶隊導游都感同身受。有十多年領隊經驗的于世春告訴記者,以前如何制止游客在境外公共場所吸煙是最讓他頭大的事:“現在基本上沒有了,一些煙癮較大的游客會主動問我們哪里可以吸煙。”
于世春還告訴記者,有一些“中國式旅游壞習慣”,也可以通過新辦法解決。比如中國人樂意在景點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墨寶”或刻痕,“現在國外有些景點,就有專門給游客簽名留念并提出意見的黑板,我就會建議游客留言并合影,很多游客都愿意接受,同時景區也很樂于收集建議。還有一些更年輕的游客,會自制‘到此一游’的紙板舉著在景點照相,也影響著團里其他的游客。我相信,今后中國游客的形象一定會變成‘文明守禮的中國人’。”
|